撰文 | 任海杰来源 | 上海爱乐乐团
撰文 | 任海杰
来源 | 上海爱乐乐团
写下这个标题,可能有乐迷朋友会说:这不是多此一句吗?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要听原汁原味的音乐,最好是在现场。但人的时间、精力、各种情况不同,难以做到所有的音乐都到现场聆听,况且现在网上各种音乐会的视频、音频那么丰富,所以,如何吸引观众更多来到现场聆听音乐,这就对指挥、乐团、演奏家等提出了挑战。
最近几年,上海爱乐乐团为此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与突破,颇有成效,现场观众的上座率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5年2月15日,上海爱乐乐团的副团长、常任指挥张亮执棒,携手钢琴家崔岚、黄秋宁,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联袂奏响乐团音乐季2025年的首场演出,曲目如下:上半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吉普赛男爵》序曲、莫扎特《第十双钢琴协奏曲》;下半场,斯特拉文斯基《火鸟》(芭蕾舞剧版)。这样的曲目单,是吸引观众来到现场的一大要素——为何这么说,后文细说。当然,菜料好,还需厨师的水平高,方能相得益彰地献上一桌美味佳肴。
张亮曾留学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对维也纳音乐的风格和韵味了如指掌,笔者曾在以往的音乐会上聆听他指挥的维也纳音乐,感觉深得其中三味。本场开篇的小约翰·施特劳斯歌剧《吉普赛男爵》序曲,同样如此,且因为是轻歌剧,有别于维也纳圆舞曲,因此融合了剧中的匈牙利异国气息和主要旋律,轻松活泼,热情洋溢,短小有趣,一碟开胃菜。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是不少乐团常演的保留曲目,但其中《第十双钢琴协奏曲》较少登台演出,而恰恰是这样的曲目,现场聆听与唱片欣赏的感觉会相差很大——在唱片中,很难听出演出中钢琴部分是一架钢琴还是两架钢琴,而在现场,一切一目了然。
两位钢琴家中,笔者曾经聆听过黄秋宁与小提琴家宁峰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作为钢琴虽然是伴奏,但黄秋宁的表现非常出色,得到一致好评。此番她作为第二钢琴与崔岚教授合作,在乐曲演奏的分量上几乎是平分秋色。
莫扎特《第十双钢琴协奏曲》是他二十七部钢琴协奏曲中唯一的一部双钢琴协奏曲,也是他在萨尔茨堡期间创作的最后一部钢琴协奏曲(此后是他的维也纳时期),属于他创作生涯的中期作品,典型的古典风格,优雅、平稳、规范,戏剧性不强,乐队与钢琴的对抗性不强。其演奏的要点或难度在于——两架钢琴之间的和谐对话、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和谐对话、两架钢琴拿掉琴盖所产生的音响强弱共鸣的把握等等。
张亮最早是钢琴专业,自己也是钢琴好手,曾多次作为钢琴家与其他艺术家合作,因此他对钢琴演奏有着精深理解。在现场我们注意到,两架钢琴对话和独奏段落时,张亮指挥乐队“反主为客”,甘当绿叶,细心呵护,使两位钢琴家毫无乐队的“压迫感”;而在乐队相对强音时,张亮也把它控制在合适的强度内,这样既使乐队与钢琴声部平衡,也区别于莫扎特晚期钢琴协奏曲中的那种更强烈的戏剧性对比。
两位钢琴家在演奏中忠实于莫扎特风格,音色圆润自然,清新流畅,相互之间心领神会,配合默契,与张亮指挥的乐队共同呈现了赏心悦耳的莫扎特《第十双钢琴协奏曲》。在全场观众的掌声中,两位钢琴家安可了由格里格改编的双钢琴版的莫扎特《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K545)》中的第一乐章“快板”,韵味曼妙。
下半场的斯特拉文斯基《火鸟》是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斯特拉文斯基是当代音乐开创者中的代表性人物,确立其如此重要地位的主要就是他早期的三部芭蕾舞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而创作于1910年的《火鸟》无疑是奠基之作。
说来也是命运的眷顾,本来俄罗斯当代芭蕾舞团的创始人兼编导谢尔盖·佳吉列夫是委托俄罗斯另外两位作曲家切列普宁和里亚多夫来创作芭蕾舞《火鸟》的音乐,但这二位迟迟没有从命,眼看演出时间越来越近,佳吉列夫想到了一个年轻人:斯特拉文斯基。在这之前,佳吉列夫曾经听过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烟火》等小品,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他就转而委约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火鸟》音乐。斯特拉文斯基很快完成委约,《火鸟》在1910年一经上演,即获成功,一致好评(不像他后来的《春之祭》那样引起骚乱),从此斯特拉文斯基名扬天下,确立了他在当代音乐界的重要地位。
《火鸟》剧情梗概如下:王子伊万捕获一只神奇火鸟,在火鸟的恳求下,又放其飞去,火鸟赠一支羽毛给伊万为谢。魔王囚禁十几位少女和公主于宫殿,并将闯入的十几位青年男子变为石人。伊万闯入宫殿,遭魔王逮捕,伊万用那支火鸟给予的羽毛发出召唤,火鸟立刻赶到,帮助伊万消灭了魔王及其追随者,使少女与青年男子得救,伊万与公主幸福结婚。
因为演出时长(全部演出将近50分钟)以及演奏的难度,一般音乐会上只演《火鸟》组曲,而本场音乐会上演的是芭蕾舞版的全曲,共包含23段音乐。
《火鸟》的音乐难度或特点在于节奏复杂多变,多个角色主题、动机频繁穿插出现,演奏时不像一般乐队作品以弦乐为主,而是各声部“散点”跳跃而又融为一体(此次演出中的乐队编制还包括一架钢琴、三架竖琴),这就极其考验乐队各声部的水平和极快的应变融合能力,而起统领作用的指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见张亮徒手指挥,如雕塑家一般点拨乐曲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要点,胸有成竹、条分缕析、步步为营、张弛得当,“塑造”出一幅栩栩如生、震撼全场的“火鸟”画面。在不以弦乐为主的演奏中,上海爱乐的木管、铜管、打击乐等等,发挥出上佳的水平,可以说是我近期听到的最佳状态——张亮指挥功不可没,全体乐手齐心协力。
尽管我对《火鸟》音乐耳熟能详,但这次现场聆听发现和感受到了不少新的亮点和细节,而这些在唱片中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由此体会到像《火鸟》这样“复杂”的作品,要得其真味,必须要到现场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