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过浪漫法兰西之后,11月25日晚,指挥家张亮率领上海爱乐乐团的音乐之旅再度启程,这一次的目的地:东欧 !
恰逢20世纪匈牙利音乐领袖人物贝拉·巴托克诞辰140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爱乐乐团副团长、常任指挥张亮执棒,奏响了大师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乐队协奏曲》,在浓郁的匈牙利风格中感受管弦乐队各声部的技巧、色彩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上爱大管首席陈曲与乐团联袂呈现了捷克作曲家吉里·保尔创作于1949年的《大管协奏曲》,尽情展现大管的特性与可能性。德国作曲家奥托·尼古拉的代表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序曲也同场上演。
作为一位钟情于意大利风格的德国作曲家,奥托·尼古拉的歌剧大多以意大利语创作,这些歌剧在当时为他博得了很高的知名度,据说甚至一度能够与威尔第比肩。
在奥托·尼古拉创作的五部歌剧中,仅有一作以德语写成,便是他的代表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部歌剧的脚本根据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改编,也是我们如今能够听到的唯一一部奥托·尼古拉歌剧,其余的几部随着他的离世早早地销声匿迹。
作为开场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序曲,小提琴部纤柔梦幻的和弦在指挥家张亮寥寥优雅挥姿中扩展,衍变为清澈明朗合唱旋律。张亮注重不同声部的有序衔接,虽欠色彩上的细腻,但音乐层次大体分明、和顺,强有力的尾声令人愉悦。在经过了一个以副部主题为中心、长度罕见的发展部后,全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大管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吉里·保尔创作的第一首木管独奏的协奏曲,由乐团大管首席陈曲主奏,上海爱乐协奏。
作品创作于1949年,经过一些修改后,最终于1952年由捷克大管演奏家卡雷尔·比德罗和捷克爱乐乐团首演。尽管这首曲目在技术上要求很高,但协奏曲的编配充分利用大管乐器的表现力,发挥了该乐器的特性。
陈曲吐音清晰,将笨重的大管演绎出温暖浪漫的色泽。其极富歌唱性的第二乐章,吹奏松弛悠扬,气息控制得相当从容,毫无紧绷之感,换气几乎不留痕迹。张亮指挥的乐队伴奏十分优美,与主奏大管配合紧密。返场乐队大管声部演奏了一首大管五重奏版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无忧无虑波尔卡》。
下半场是匈牙利作曲家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张亮及其麾下的爱乐乐团奉上一场惊艳的演出。《乐队协奏曲》是巴托克的“天鹅之歌”,源自于作曲家晚年在病魔、经济双重折磨之下接受的一次委约,来自当时在波士顿交响乐团任职的指挥家谢尔盖·库谢维斯基,看似是一桩条件优渥的“美差”,实则是对身陷窘境的巴托克的一次变相救济。而巴托克也在治疗修养之后,在1943-1944年间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库谢维斯基称这是他近25年来见过的最好的交响乐作品,并在1944年12月执棒了《乐队协奏曲》的首演。乐曲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和东欧民间音乐的元素,尤其是匈牙利的音乐,它背离了传统的调性,经常使用非传统的调式和音阶。
张亮对于作品的解剖条分缕析,并将不同声部的线条界定地异常清晰。“引子部”阴暗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与加弱音器的高音弦乐的颤音形式的对比,是一种非常精妙的微观上的对位。此后加入的明快的木管,剔透的竖琴皆清澈润滑,而明亮、坚实的铜管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第一乐章各声部音色纯度很高,在张亮勾勒下的乐句起承自然精炼,声线硬朗。坚定有力的第一主题与柔婉的第二主题的对峙段,乐句的衔接上稍有些气息不稳、应暇不接。第二乐章的嬉戏段,音色变化丰富,各旋律形象鲜明。“悲歌”段各声部内做横向卡农式模仿六音音列的和声性格对比鲜明,无一处喧宾夺主,使得音色与音域的巧妙配合描摹出一幅神秘孤独的夜月景象。末乐章以火一样的无穷动音型开始,继而出现的是舞蹈般的节奏。张亮在末乐章的指挥极富激情,挥臂幅度较大但点位精准有力,瞬间便能将离散柔美的音响聚合成威猛的冲击力。在铜管的辉煌的华彩中,凯旋似的结尾象征着对生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