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恰逢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联合阿基米德APP、话匣子FM,于12月16日向全球同步直播《贝多芬在中国——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16小时马拉松音乐会》。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爱乐乐团副团长、指挥家、钢琴家张亮先生也受邀以“嘉宾访谈+现场演奏”的形式参与其中,与经典947携手、与百位海内外优秀音乐家接力,共同展现贝多芬的音乐力量及人文力量,展现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发展。
“巴赫为宗教而写,莫扎特是音乐天才,而贝多芬是充满斗志的音乐家,他是为人生自由、博爱去创作的作曲家。”
直播当日,指挥家张亮是最早走进录音棚的音乐家之一,而在这样的直播中亮相,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一场音乐会,指挥家是不出声的,他总是背对观众。而这场直播,可以让观众看到音乐家在舞台之外的呈现。”
今年,曾在贝多芬“第二故乡”维也纳求学的张亮,发行了他执棒上海爱乐乐团现场灌录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他也是中国第二位演出、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指挥家,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指挥,一生之中能够演出录制并发行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唱片,是非常幸运和有意义的。”张亮说。
这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录制是在2018年,张亮坦言,“当时并没有在意两年后是否会将其出版。当时的初衷就是,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作为乐团演绎的根基,在演精、演熟之后,对乐团未来演奏任何作品都是有帮助的。贝多芬的交响曲对于任何一位指挥家和任何一个乐团来说,都是最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而那时我发现贝多芬交响曲在我国每年的演出曲目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就想去进行一次尝试。就像国外乐团巡演时一样,在乐季仅有的场次中把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全部演完。”
张亮表示“当时我将近40岁,真正的成熟指挥生涯才正要开始。指挥完贝多芬全集交响曲是指挥职业生涯的里程碑,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是我对贝多芬一个特别纪念。这九部交响曲我全部都是背谱指挥,面前没有谱台,能和乐团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在张亮看来,在疫情全球蔓延的2020年,纪念贝多芬不只是致敬古典音乐先贤,同样也是借由贝多芬音乐里与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传递到人们心中。“贝多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音乐让人们感受到战胜黑暗,战胜痛苦的坚定信念。这对于当下所有境况特别是对抗疫事业有着极大鼓舞。痛苦的时刻必定短暂,经历痛苦之后一定是更好的升华。唱片就在今年出版是无独有偶的巧合,把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危难与纪念伟大音乐家战胜危难的精神交织在一起。”
指挥家张亮曾求学于奥地利三大国立音乐院校之一的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攻读乐队指挥与钢琴双专业,跟随克劳迪奥·阿劳的弟子大卫·莱福里学习钢琴,跟随尤洛斯·拉霍维克学习指挥。拉霍维克是一代指挥名师施华洛夫斯基的门生,经由施华洛夫斯基体系培养而出的指挥家群星璀璨,包括克劳迪奥·阿巴多、马里斯·杨松斯和祖宾·梅塔等。
张亮在指挥中融入了自己对以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风格的细微体察,以及贝多芬所传达的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信念。他说:“贝多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音乐让人们感受到战胜黑暗、战胜痛苦的坚定信念,人们在经历痛苦之后一定会更强大。”
在直播中,张亮也分享了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学习生活以及这些经历所带给他的音乐上的转变和感悟。他谈起了维也纳这座城市。“去留学之前,老师专门为我游遍了欧洲各国,最终选择了维也纳,这个城市非常好地保留了传统。”而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但其大半生都在奥地利维也纳度过。维也纳见证、孕育、成就了贝多芬的音乐历程和辉煌杰作。
指挥家张亮说,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的风格是很古典的,但从《第三》开始,之后他所作的每一部交响曲都有所不同,每一部都有所创新,你可以在其中听到贝多芬的革命性和他的个人斗志。我们可以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人文的精神,生命积极向上的能量。比如第九交响曲加入了大合唱,用现在的话来说,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如果要从九部交响曲中给大家推荐一部?张亮选择了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这部作品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不同于激烈的交响乐作品,贝多芬在失聪后,脑海中时常浮现出奥地利静谧的乡间风光,满眼碧绿、婉转鸟鸣,去过那儿的人,再听《第六交响曲‘田园’》,都能感受到贝多芬的功力。”
直播中,指挥家张亮还以钢琴家的身份,与大提琴家吴敏喆、小提琴家张润?煿餐葑嗔吮炊喾摇督礏大调钢琴三重奏“大公”》第一乐章,并与吴敏喆合奏了《D大调第五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关于“大公”这部作品,张亮还给大家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通常人们称之为“鲁大公三重奏”,原因是起初这部作品是题献给贝多芬的赞助人鲁道夫大公的。这位鲁道夫大公曾经当了贝多芬20多年的钢琴学生, 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 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以示回报。但据资料证实, 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既能遮掩鲁道夫公爵的演奏缺憾,又不让乐曲听来技术过于简单, 于是他别出心裁地写了这首组合奇特的三重协奏曲:将钢琴演奏技术不足的份量统统强加给了小提琴与大提琴使之得以弥补,特别是大提琴声部。为了要能让大提琴的琴音不被乐队及两位重奏乐器压住,贝多芬还特意在写作时将大提琴的音域置于高音区。这样个革新精神也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
当人类遇到没有办法克服的问题时,该如何去面对?就像今天的我们面对新冠疫情,是否也应该像贝多芬一样选择反抗?
众所周知,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他逐渐失去了听力,到最后完全听不见,令人绝望。他曾在1802年立下遗嘱,遗嘱上写到他将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出来”,所幸,这样痛苦却并没有把他吞噬。此后的贝多芬重新振作,达到了他在交响曲创作上的巅峰。张亮感慨道:“贝多芬写他自己、写生活、写这个世界。他的作品囊括了他所经历的人生和他为了冲破痛苦而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从黑暗到光明,从绝望到希望的挣扎。所以他的交响曲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是很贴近的,他不只是十八九世纪的作曲家,也不只是德国作曲家,他是我们全人类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