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Features
|
张亮的贝多芬 身残志坚写人间时间:2020-08-14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贝多芬的演出、学术活动、书籍和唱片出版层出不穷,席卷全球。 作为来自中国的重量级纪念,由张亮指挥上海爱乐乐团现场灌录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于上海书展首发。唱片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亦是国内凤毛麟角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 为更好地了解这套珍贵的来自中国的全集录音,也是洞悉张亮眼中的贝多芬,张亮分析了维也纳城市气质与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共生关系。 小约翰·施特劳斯有一首圆舞曲《维也纳气质》,究竟如何理解维也纳气质呢? 《维也纳气质》圆舞曲写得真好,开头的三个音就代表着维也纳气质,很难用语言形容。这三个音是如此贴切,如此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维也纳人。 维也纳具有浓郁的贵族气息,但同时又特别接地气,就像上海所说的小资情怀。维也纳人说Ich bin ein Wiener时的心情想必是很接近上海人说我是上海人时的心境的。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是罗马帝国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造就了维也纳作为皇朝皇都不可摧毁的崇高意志和地位,也让整个奥地利变成贵族的象征。 但它又是接地气的。维也纳有个传统就是舞会,可能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像在维也纳能把舞会传统保存那么完好。每到冬天2、3月份是舞会季,这是社交场合,一曲曲圆舞曲或者舞曲是上流社会社交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流传至今,奢华富贵高雅依旧,但它其实是面向全民开放的。 维也纳来自任何家庭的任何即将进行成年礼的孩子都可报名参加各式各样的舞会,盛名在外的是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舞会。参加舞会也在培养孩子们所谓的贵族品质,因为贵族是个褒义词。贵族没有任何贬义,富不一定代表贵,贵不一定代表富。贵族不代表家庭背景或身份,代表的是涵养、素质、修为。 孩子从小接触这种环境,骨子里自然而然地会带上一种气质,和家庭、出身、背景、财富、穿着打扮没有关系,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维也纳气质》这三个音,一个半音关系后接一个六度,就表达了接地气的贵族,这是我的理解。
在维也纳生活的音乐家写的音乐五花八门,如何理解维也纳气质对贝多芬音乐风格养成的作用? 贝多芬出生于现在的德国,但当时德国并没有统一,诸侯割据。维也纳当时已经是音乐之都,历史悠久。 贝多芬的父亲从小对贝多芬花尽心思培养,非常严苛。贝多芬的才华也显而易见。在这么有音乐才华的孩子面前,他父亲当然希望儿子能去到更好的音乐环境,天下所有父母都是这样。维也纳有很好的老师,海顿和莫扎特也在那里,还有萨列里,这些都是名师大家,贝多芬去维也纳发展理所当然。 到了那里以后,他系统学习了各方面音乐知识,在他如此有才华的前提下,这对他将来作品的改变和创新起到很大作用。因为有了这些技法和技术,他才能很娴熟大胆地创新。贝多芬去了维也纳后,他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才华,城市也给到他更多机会,让他有更多施展空间,任何艺术家都是渴望被认可的。 贝多芬的生活可能比较拮据,并不富有,尽管很多人在帮助他。贝多芬和贵族之间的关系并不纯粹是一个你为我写东西,我付钱给你的买卖关系,更多是人和人的友谊,贵族和艺术家的互相尊重。贝多芬人格非常独立,人格魅力强烈,加之他的作品精湛,那些与他交流交往和帮助他的名流贵族,双方互相信任,因为音乐而产生友谊。 抛开现实问题不谈,可见贝多芬在维也纳活得游刃有余,活得非常精彩。 那贝多芬对维也纳有何影响呢? 维也纳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诞生地。如果没有贝多芬,那这一切都不存在了,音乐史上是不可能跳过贝多芬的,没有贝多芬就不可能有以后的任何学派和伟大的音乐历程。贝多芬是革命者,先驱者,承前启后的人物,历史上出现了巴赫、莫扎特、海顿这些先驱者后,注定要出现贝多芬这样特别的人物。 如果说巴赫为神创作,莫扎特才华横溢,随便写写都是精品,贝多芬就是活生生的人,通过创作歌颂人类的伟大,升华人类的痛苦从而达到喜悦,从黑暗走向光明,用笔书写人间。 您拜访贝多芬故居博物馆时有何感受? 贝多芬在维也纳一直搬家,好像搬了起码有15次,各种原因。他的故居非常多,我没有特别去某一处参观,但经常会不经意间路过一些故居,走着走着抬头就看到一块牌子写着贝多芬曾哪年哪月到哪月在此居住,创作了某部作品的某一部分。 在维也纳感受作曲家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城市没有什么变化,没有因为发展而毁坏原来的东西。在维也纳只要把汽车全部挪开,把人们的装束换成18、19世纪的服饰,直接可以拍电影,就是古代场面。当你走在一区的斯蒂芬大教堂旁边的石子路上,真的感觉你是在历史中漫步。 现在有很多人会重走历史路,沿着历史上很重要的事件再走一遍路程,但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同样是从一处走到另一处,但沿途的风土人情可能完全变了,哪怕真的是全程徒步,眼前看到的和以前都不一样。但在维也纳,你走的路都是当年路,感受的是当年的氛围,让人恰如其分地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我去过音乐之家(Haus der Musik),里面有当时的助听器装置,贝多芬使用的助听器模型列了一排,从他刚刚开始有一点耳疾的助听器,到失聪越来越严重,最后完全失聪了的过程。我每个都去听了一下,听完以后很震惊,我们今天再谈论贝多芬,都说贝多芬作品好,多么伟大,充满斗志,英雄气概,革命先驱,可我们或许都忘记了贝多芬是个残障人士。如果从贝多芬本身的残障看起的话,会看到一个不同的贝多芬,也可以更多理解贝多芬。作为音乐家,可以容忍身体任何一个部分有障碍,但怎么能听不见声音呢?这个就是神给他开的莫大的玩笑。 二十五岁贝多芬就慢慢饱受耳疾折磨且越来越严重。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吗?很有可能,贝多芬当时也几乎失去信心。他在海利根施塔特遗嘱里给他兄弟的信也提到自己不想活了。 贝多芬为他的生活而写作,为他的个人而写作,因为他活生生地经受了命运的打击。但就像音乐中表现的,他从来没有被屈服过。他把对命运对他的不公,身患残障的绝望转变成希望。从这一点就可看出,他怎样看待人生,怎样看待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 未完待续 |